2018年吉林公务员备考:词句解释题答题思路
2017-11-27 15:17 吉林公务员考试 来源:吉林华图
2018年吉林公务员备考:词句解释题答题思路
对于词句解释题这类题型,很多同学都感到头疼,不明白题干中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又因为材料构成上杂乱无章,没有逻辑性,所以很多同学感觉读不懂材料,勾画信息更是无从下手,又或者是勾画出信息,但是不会组织语言,所以,不能很好的表述出答案。今天,我们透过一个例题的分析,重拳出击词句解释题,让同学们明白该如何理解材料、如何勾画信息,如何使答案精简。
一、作答过程
第一步:审清题目作答要求,定位作答范围,确定题型。
第二步:按思路作答即是什么—概括短语字面的含义,为什么—依据材料引申表现/原因/影响等, 怎么办—提出宏观对策即提出解决问题的大方向,不用提具体的解决措施。
第三步: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提炼出材料中核心信息点。
第四步:整合信息点,形成答案。
二、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不绝希望”[微软用户1] 这一表述的理解。
要求:准确[微软用户2] 、简明[微软用户3] 。不超过150字。[微软用户4]
(一)题型判别
谈谈对“困境中不绝希望”的理解,属于综合分析题里面的词句解释题。
(二)审题
先明确作答的范围在给定材料4中,我们可以用关键词法进行分析,即困境是指不好的,而不绝希望是指好的希望,所以在看材料时要注意勾画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表示希望的信息。勾画时注意关键信息的勾画,因为申论词句解释题也是按照踩点给分的原则赋分,所以要尽量勾画短词、短语,还要对勾画的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整个作答过程就是对材料压缩的一个过程。最后要对勾画出来的信心点进行整合,并有逻辑性的表述出来,表述时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连贯性,这样的答案才会得到考官的青睐。
(三)提炼材料中的信息点
4.越是上学难,有些农民却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这句话就是对困境中不绝希望的整体理解,所以可以直接写下来,可放在答案的第一句话】如[微软用户5] F村各家相互攀比“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以至出现了忍饥挨饿、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的“英雄”。【这句话是对首句的举例说明,所以不需要提炼信息】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有社会学家计算过,一个大学生4年学费大约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20年的纯收入。不用说西部贫困地区,连基本脱贫的东部地区的农民孩子的“大学梦也越来越远了”。【本句话想强调现在教育的成本高,而成本高是大学生面临的困境,勾画重要信息教育的成本高】实际上[微软用户6] ,新世纪以来,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这就意味着“通过高考,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渠道”正在“缩窄”。【本句强调又一困境,即学生生源比例下降,向上流通渠道“缩窄”】贫困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仍相当大,也就是说,农民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发展;【困境,即教育支出比例大】而[微软用户7] 现在一旦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危机,贫困农民家庭所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还容易出现就业危机或子女就业难】
【信息整合:越是上学难,有些农民却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教育的成本高,生源比例少,向上流通渠道“缩窄”,教育支出比例大,出现大学生就业危机】
在当下中国农村出现了必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H省的一个调查表明[微软用户8] ,个别地区的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辍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们的父母有的过去还能读到高中毕业,而他们之中有数量可观的人初中还没有读完,由此导致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下降,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此句想说困境还有失学率高,与父母相比现在的辍学率高,产生的影响是劳动者文化素质下降】有社会学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微软用户9] ”,“G省的抽样调查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存在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这种现象明显是一种困境,显示后边文字属于数字说明,不用提炼信息】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辍学”之风抬头,用一著名作家的话来说,就是用辍学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但也如这一作家所说,这样的选择既显得“荒唐”,又有些无奈。【重提辍学现象,运用高频词的原则,提炼出信息即辍学或辍学率或辍学人数增多】而且[微软用户10] 也还有许多农民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这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确实给人以悲壮感。【指出不绝希望,即几乎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并进行评论,给人以悲壮感】一位下乡支教的大学生说,这是“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如果[微软用户11] 不对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包括农村教育及城市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恐怕很难实现他们可以看到并应享受的教育,即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此句可转化为对策即应该对教育进行反思和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得问题。】
【信息整合:失学率、辍学率高,许多家庭出现了因教返贫、因教致贫现象,农民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给人以悲壮感。应该对教育进行反思和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得问题。】
【学员答案】
越是上学难,有些农民却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教育的成本高,农村生源比例少,教育支出比例大,向上流通渠道“缩窄”,出现大学生就业危机,失学率、辍学率高,许多家庭出现了因教返贫、因教致贫现象,农民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给人以悲壮感。应该对教育进行反思和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得问题。
【此答案为直接抄写整合信息,共188字,超字数,语言表述啰嗦,所以需要重新整合,删繁就简,简洁明了的进行表述。】
【标准答案】
指教育的成本高,农村生源比例少,教育支出比例大,农民子女就业难,失学率、辍学率高,许多家庭出现了因教返贫、因教致贫现象,农民孤注一掷地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这种努力给人以悲壮感。应对教育进行反思和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得问题。
共132字
【赋分原则】
1、困境(4分):农民子女受教育成本高(1)、农民子女就业难(1)、农村生源比例下降,辍学率高(1)、许多家庭出现了因教返贫、因教致贫现象(1)
2、不绝希望(4分):农民对子女通过教育摆脱贫穷寄予希望,或者农民明知道子女受教育难,仍然不惜血本、倾家荡产送孩子上学,把希望寄托在教育上;(2)农民工对中国教育和教育改革寄于希望或农民希望教育难问题得到解决(2)
3、概括或评价(2分):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给人以悲壮感。
[微软用户1]作答任务为理解这个短语,可以用关键词法,分为困境是指什么,不绝希望是指什么。
[微软用户2]采点准确,表述准确。
[微软用户3]删繁就简,简洁明了。
[微软用户4]不超过150个格。
[微软用户5]出现如字,后边一般是举例子,如果前面有结论,则不需要自己提炼。
[微软用户6]转折词,可能有重要内容,需重点留意。
[微软用户7]转折词汇,可能有重要内容,需重点留意。
[微软用户8]调查报告观点句提示词,表明后面可能有重要信息,需留意。
[微软用户9]归纳性词汇,需留意前边的词汇。
[微软用户10]递进关联词,需要留意这觉话。
[微软用户11]条件关联词,可以用于改写成对策。
(编辑:喻倩)